古代科考和印刷術(shù)的實物:袖珍作弊書
2017-06-12 10:34 來源:《北京青年報》 責編:張曉丹
- 摘要:
- 在中國,高考被稱為“天下第一考”,其規(guī)格之高,嚴厲之程度,使得很多人將其與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相提并論。但即便是懲罰措施再嚴厲,管控再嚴,無論是高考,還是科考,作弊與反作弊一直都是相伴相生同步并行的。
【CPP114】訊:在中國,高考被稱為“天下第一考”,其規(guī)格之高,嚴厲之程度,使得很多人將其與中國古代的科舉考試相提并論。但即便是懲罰措施再嚴厲,管控再嚴,無論是高考,還是科考,作弊與反作弊一直都是相伴相生同步并行的。
這本作弊書,長8.2厘米,寬7.3厘米,高1.5厘米,是名副其實的袖珍書。書為木刻,線裝,收錄《孟子》七卷。除了書口處有一個蟲蛀眼,其他無瑕疵,品相較好。書本印刷質(zhì)量可謂上乘,原文與注解區(qū)別以不同字體,印制清晰,一目了然。從中可以窺知清代木刻印刷術(shù)已達到了很高的程度。賣家稱,這本書是他下鄉(xiāng)收貨時,在一個古鎮(zhèn)上,從一位老人手中購得的。老人說,他祖上出了很多讀書人,現(xiàn)在自己年紀大了,這些舊書恐怕也保管不了多久,于是就出手賣給了他。
科舉制度,是中國古代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制度。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,所以叫做科舉。“朝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,一朝中舉,光宗耀祖,改變命運,科舉考試也就具備了極大的誘惑力?婆e考試內(nèi)容基本是儒家經(jīng)義,尤其是到了明清時期,考試更是以“四書”文句為題,規(guī)定文章格式為八股文,解釋必須以朱熹《四書集注》為準。這樣死板的形式,就給了那些不想死用功的讀書人鉆空作弊的空間。把四書五經(jīng)的內(nèi)容夾帶進考場,成了他們最想做的事,也使得袖珍作弊書有了廣闊的市場。
其實,古代袖珍本書籍出現(xiàn)的歷史也很久遠,當然也不光是為了作弊,而是方便攜帶。那個時候,袖珍本書籍還有個專有名稱——“巾箱本”。巾箱是古人放頭巾的小箱子。古人為了方便閱讀,就刻印了這種可以放到巾箱中極易攜帶的書籍,時間長了,就被稱為“巾箱本”了。晉朝葛洪在《西京雜記》后序中說,葛洪家遭火災(zāi),書籍盡燒,惟有抄本二卷在巾箱中,常以自隨,故得猶在。這說的應(yīng)該就是巾箱本。只是,葛洪當時沒確切說出“巾箱本”而已。明清時期,由于科考作弊極度盛行,導(dǎo)致“巾箱本”這種袖珍書的印量突增。由此“巾箱本”似乎也就成了作弊書的代名詞。
袖珍作弊書雖小,但要想真的帶進考場也是不容易的。古代科考,考生進場時,要經(jīng)過嚴格仔細的檢查,若有違反,嚴厲問責。“應(yīng)試生儒舉人監(jiān)生,但有懷挾文字、銀兩,并越舍與人換寫文字者,俱問發(fā)充吏,三考滿日為民;若系官吏,就發(fā)為民!边@段明史史料便記載了明代嚴懲作弊者的法規(guī),輕者罰款,重者還要坐牢房、發(fā)配到邊疆充軍,若是官吏還要貶為庶民。
袖珍科考作弊書雖然早已退出歷史舞臺,但作為研究古代科考和印刷術(shù)的實物,無疑是有著特殊價值的。
-
相關(guān)新聞:
- ·中國印刷業(yè)的前世今生 2017.06.09
- ·展示中國輝煌燦爛的印刷出版文化——“中華印刷之光”展覽亮相第27屆書博會 2017.06.02
- ·四大發(fā)明之印刷術(shù) 2017.05.23
- ·關(guān)于活字印刷,有的不止是傳承...... 2017.05.22
- 關(guān)于我們|聯(lián)系方式|誠聘英才|幫助中心|意見反饋|版權(quán)聲明|媒體秀|渠道代理
- 滬ICP備18018458號-3法律支持:上海市富蘭德林律師事務(wù)所
- Copyright © 2019上海印搜文化傳媒股份有限公司 電話:18816622098